《我拍油城图》 2004年4月 齐鲁石化 淄博的一位摄影记者曾打电话找我,说要来齐鲁公司拍张石化的全景,问我在什么位置能把石化城的全景拍下来。我当时给他开了个玩笑:那你就坐直升飞机来拍吧。是啊,我在齐鲁石化公司这么些年了,也从没有拍过公司全景的照片啊。齐鲁石化老区南北20多华里,新区东西20多华里,除了坐飞机航拍以外,我公司还没有任何人拍过全景照片呢。 清明节前的这个周六,我看到天气特别好,就带上照相机、三脚架,骑上摩托车进了山。先窜到青州地界的刁庄,拍满山的桃花、梨花。在那桃园里一直拍到11点,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在回返的路上,看到从刁庄往东才修好了一条新公路,也不知道通往何处。我想:管它通哪呢,往里跑吧。便顺着新路向东北方向驶去。结果,这条公路在山里拐来拐去,拐到了老山、从老山又通到了邵庄。到了邵庄,我就知道路了,往西走就可以返回我们厂区了。当我翻过一座山梁时,无意中一看,啊,整个齐鲁石化老区尽在眼前。我赶紧停下车,站在路边仔细的观察,然后,又往回走了走。好,就是这里:齐鲁石化公司老区从南面的十化建,到北面的辛店高层住宅楼,南北20多华里,全部看的清清楚楚。我一阵激动,赶紧支上三脚架,架上数码相机,稳稳地从南往北,一张一张地拍了起来。好家伙,一共拍了14张,才全部拍下来。怕不放心,又用胶片相机逐一拍了一遍。 回来后,简单吃了点饭,就跑到办公室把数码相机所拍的输入到计算机里,查看,接片,修整。后来又进一步地调整,修改,进行艺术加工,整整制作了一个白天,两个晚上。一幅长4.6米,宽0.5米的长卷《油城图》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油城图》在这次公司艺术节摄影展览中一亮相,立即引起影友们的注目和惊叹,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问我在什么地方拍的,我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就是在邵庄西面山路上拍的。
《丽江游记》 2003年10月 丽江 久闻丽江美名,终于在2003年10月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那是借参加《中国石化报》摄影通讯员学习班的机会,去香格里拉路过丽江。当时只是安排我们进街参观了两个小时,便急匆匆地直奔香格里拉了。就是这走马观花的两个小时,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从香格里拉回来的路上,我便与同伴提议,路过丽江时不走了。我的提议不仅得到同伴的赞同,甚至还有外单位的人跟随我们一同住了下来。为了拍照方便,我们直接来到古城小巷里找了个小旅社住下。放下行李,我们就背上相机满街拍摄了起来。 啊,丽江古城,太美了!这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群,这穿墙过屋沿街奔流的潺潺溪水,这磨的锃亮、曲曲弯弯时上时下的石板路,还有这充满浓郁纳西族特色的乡间风情……。令人陶醉,令人迷恋。 为了更好地了解丽江的历史和风情,我特意买了本丽江的地图。丽江古城,建于宋末盛于明清,历经800年的沧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民宅建筑。这些土木瓦屋楼房多为两层小楼,门窗雕饰花鸟图案,色调明快,融合了纳西族、白族、汉族等民俗建筑特点。古城的民居布局灵活,引水傍道,街巷不求平直,随势自然相连,构成了条条石板街长廊。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从北面象山引出的玉泉,分流贯穿全城,入屋绕墙,穿街串户,似条条玉带妆饰的水城风貌,造化出“家家流水绕诗意,户户垂杨赛画图”的人间仙境。据说,路边的溪水,在城门有一拦坝,只要一堵,就会让溪水漫上石板街,把街上的脏物冲刷的干干净净。难怪古城的石板街上又干净,又光滑。 丽江是纳西族世代居住的地方。纳西族人尊重知识,崇尚读书,喜欢音乐,淡泊人生。纳西族妇女特别能吃苦耐劳,走在街上常常可以看到身披羊皮披肩背着竹篓走街串巷的纳西族妇女。纳西族的音乐尤为美妙,它以道教洞经音乐、儒家典礼音乐为载体,保留部分唐、宋、元、明词曲牌、杂曲音乐和纳西族先民的音乐改变而成,现已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一茶室,我们品着香茶,仔细聆听了有几位老艺人演奏的这具有近千年传统的音乐,心旷神怡、飘然欲醉。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这才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住所。点上小菜,斟上小酒,刚要开餐,有人憋不住,露出今日是他的生日。哈哈,这下可好,一醉方休啊。爽快! 丽江,美哉! 《走进女儿国》 2003年10月 云南 在云南与四川搭界之处,有一个被称为“女儿国”的地方,也是至今还保留着“走婚”习俗的民族(摩梭族)的居住地——泸沽湖。 2003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到这里。当汽车翻过座座高山,又爬过一座山梁时,司机大声的告诉我们:看,那就是泸沽湖!我们急忙往车窗外望去,远远的山下一片蓝色的湖泊,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面镜子。湖泊的对面有一座称之为“狮子山”的大山,确实象一只雄壮的狮子依卧守候在湖边。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司机把车开到一个能够看到泸沽湖全貌的制高点,我们急忙下车,掏出“长枪短炮”,一气按动快门。上车后又开了半个小时,我们才来到湖边,打听着找到“扎西宾馆”。 所谓的“宾馆”,只不过是一栋两层的小木楼,但是周围的环境太美了:这是一处三面环水的方圆不过几百平方的半岛,岛上也就住着三两户人家。我们住的楼下两米就是清澈透底的泸沽湖,站在楼上往窗外望去,辽阔的湖面一眼望不到对岸,湖中心零星散落着几座小岛。连着陆地的北面就是高高的被白云笼罩的狮子山。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几条“猪槽船”上时时传来优美的歌声和欢快的笑声,使我们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经不住美景的诱惑,我们顾不上休息,也让老板找来了一条“猪槽船”,到湖面上一游。所谓“猪槽船”就是像喂猪用的食槽那样的长有5、6米,宽不到1米的独木小舟。两位摩梭族妇女一头一个划着木浆,我们几个一溜坐在中间的木凳上,摇摇晃晃的像一片树叶“飘”进了湖中。漂游中,热情豪放的摩梭女为我们唱起了当地的民歌。欢笑声中,我们试探地询问起当地的习俗,她们毫不忌讳的给我们讲起了“走婚”的习俗,言语中,完全一幅女大当家的自豪样子。摩梭族现在一共就有3万余人,是五十六个民族中比较小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散居在这泸沽湖岸边。在这里,摩梭人风情独异,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姻形态。男子白天在自己家里干活,只在女方家夜宿晨归,所生后代一律由女方抚养。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与女方无必然联系。这种独特的婚姻形态以情为主,结合自由,离散随意,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活化石。 回到岸上,趁着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带上相机登上湖边一座小山包上,从镜头中再次仔细地观望。在落日余晖照耀下,群山披上了金色的霞光,湖水碧蓝碧蓝的,啊,确实太美了!随着相机的“咔喳”声,女儿国的幅幅美景定格在我的胶片中。
《我拍火烧云》 2006年6月 西藏 在纳木错是我们(光军、本荣、长杰)进藏后最艰难的一天。这里湖面的海拔高度是4718米。刚来到湖边,由于兴奋,还没有感觉到什么,当午饭后休息时,我们才不同程度地感到头疼、胸闷,一家人躺在床上连话也懒得说了。就这样,我们从下午不到两点,一直躺到六点多,还是懒得动弹。 为了拍摄晚霞,我坚持着起来,自己提着相机溜达着向湖边走去,边走边拍,注意选择拍摄晚霞的最佳位置。拍着,走着,走着,拍着,不知不觉地走出了三四里路,从岛子的南面绕到岛子的西北角,我看到这里的山势很独特、“天赐阴阳”、“善恶石”等都被我一一摄入镜中。 随着太阳逐渐落入天边的云中,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看到西边云彩很厚,我感觉晚霞是没戏了,便不由自主的加快了步伐,着急地往回返。我贴着湖边边走边回头看,总不甘心。当我不知道是多少次回首张望的时候,突然发现厚厚云彩后面的太阳下面,云缝中出现了一片发红的迹象。我分析,这说明这里的云层薄,或许太阳会从这里露一露脸啊。我不再往回走,坐在路边静静地观察着落日的动向和云彩的变化。 奇迹终于在我眼前出现了:一开始是天边云彩局部发红,不一会儿红光开始沿着天边蔓延,啊,连上面的云彩也被染红了。“火烧云!”我突然想到在上小学时就从课本上学到的这种罕见的自然奇观。看!整个天边的云彩红成一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山那边着大火了呢。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就近选了个石碓,把相机架在上面,随着火烧云的变化,我按下快门连续拍摄。一直到红光彻底消失,我才晃晃悠悠的爬起来,还怕忘记什么似的回头看了好几遍。这时,我才感觉左手火辣辣的疼,原来是被石碓旁边的刺草扎破了。 “火烧云”,在女作家箫红笔下描述的自然奇观,终于被我完整的记录了下来。我心里的兴奋劲溢于言表。什么头疼,胸闷,高原反应,全跑到九霄云外去啦。 《浅谈儿童摄影的技术与技巧》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谁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多留下几张美好的影像。可为儿童拍照看似容易,可真正拍好确实需要注意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 首先要注意拍摄技术。目前,家庭中使用的照相机又大都是“傻瓜”相机,基本上不存在调整光圈和速度的问题,谁拿起来也能拍。可是使用“傻瓜”相机也有个技术问题。比如说在室内拍摄时要尽量不使用闪光灯,充分利用室内自然光拍摄最好。背景可以利用白墙,或者室内较乱时,找一块单色的布、床单遮挡一下。光线运用尽量采用半侧光,如果另一侧也比较暗时,可以找白纸(挂历的反面就行)在暗的那面打一下反光。拍摄时靠近拍半身头像(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范围也就越小,杂乱的背景或背景布上的折也就虚化了)。在室内拍照光线一般不会太亮,这样还必须注意端稳相机,或者在没有三角架的情况下,用拖布杆当独腿架来固定相机。如果孩子大了还是尽量到室外拍摄,如果是女孩子,可采用逆光拍摄,这样照出来女孩子的头发上会出现“金轮廓光”特别好看。当然在拍摄逆光像时必须注意以脸上的光线为准曝光,否则面部会曝光不足。其次要注意拍摄技巧。为儿童拍照,表情非常重要(当然凡是拍摄人物像都应当注意表情)。而要想拍好其表情,光靠“笑一笑”和喊“茄子”是不行的,尤其是拍儿童。儿童天性就是好动,你必须学会在任其玩耍中抓拍其最佳表情和动作,这就是技巧问题。你可以让他爸爸或者妈妈在一旁与他一块玩耍或者交谈,不要让他故意拿姿势让你拍照,这样在玩耍或交谈中,注意抓取其比较自然的瞬间,这样拍出来表情一定会自然。另外,孩子对其新鲜的东西一定会集中精力的注视,这时的表情也会很好。在外面旅游或者玩耍中还经常会出现意外,孩子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了,哭了,甚至坐到地上耍赖了,这时为他“留此存照”也非常有趣,而且还有保留价值。 总之,只要有心,熟练地掌握摄影技术和技巧,就一定会拍摄出令你满意的照片。 发表在1996年5月26日《齐鲁石化报》
《三拍名都》 2010年5月 临淄 我常说:摄影创作就像写作文,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命题作文,一种是即兴发挥。象名都生态园这次举办的摄影比赛就属于前者——命题作文,它的题目就是“名都之春”。当我接到这个题目后,就再三琢磨,主办方要想展现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画面才能表现出名都生态园的“春”。 参加开拍仪式这天,我走马观花地看过生态园的里里外外之后,对这里有了个初步的印象。回来后我一直在想,名都生态园作为一个饮食服务行业,首先需要展现的应该是服务态度和饭菜质量。而作为顾客,一进门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他们的服务态度。一张笑脸,一杯热水,一句温馨的问候,都会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要表现的“春”。可具体怎样表现呢。带着这个思路,我二次来到生态园。从一进门我就开始注意观察服务员的一举一动,她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手势。边看边拍了几张。这时,我发现门口进来一对老人,只见服务员热情地迎上去,引导老人入座。接着端上一杯热水送到老人手中,一直在跟踪观察的我拍下了这一的瞬间。过后,我多次浏览这张照片,越看越感到出彩,这就是我要找的“春”。由于当天下午我还到张店参加一个人像摄影活动,便将这些照片存入了数码伴侣,并清空了CF卡。晚上回到家我赶紧在计算机上观看中午拍摄的照片。结果,万万没想到由于数码伴侣出现了问题,在生态园拍摄的那些照片一张也打不开了。我赶紧找邻居修一位移动硬盘的专家,结果他也无力回天。一张自认为非常满意的片子就这么被扼杀了,我心里别提多懊悔了。 一连几天我一直没有时间再去生态园拍摄,但我一直挂念。直到一天中午有点时间想安排再去拍摄。可是我清楚,这天不是周末,到生态园去吃饭一般不会有老人的。这怎么办?我苦思冥想,上哪找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呢。忽然,我想到了老爹老娘,对,让他们来做我的模特。我赶紧给老爹老娘打电话:别做午饭了,我请你们出来吃大餐。就这样,让我妹妹接上老人从张店来到名都吃午饭。 我来到名都后,给具体负责前台的赵经理说明了我的拍摄意图,让他安排两个服务员配合我的拍摄。我就从老人进门,服务员迎上去引导,到参观生态园,而后去点菜,一直到入座,开始吃饭的全过程全部拍摄了下来。其中,专门布置拍摄了服务员为老人端茶送水的镜头。为了保险期间,我嘱咐夫人也拿着相机一起拍摄,来了个双保险。当我从浏览器上反复观看所有拍摄的照片,看到还有几张得意之作,心里很高兴。饭后一结账,啊,花了240元。在回去的路上,我给夫人说:不管这些照片能否获奖,只要完成了自己的拍摄意图就很好,权当请老人吃了顿饭了。 回来后,我反复挑选整理,把反映老人用餐期间服务员热情服务全过程的几幅照片组合为《感受名都》,把那幅一直认为比较满意的得意之作题名为《春暖名都》。经过十几天的沉默等待之后,终于看到了评比结果:《春暖名都》名列榜首,被评为被这次摄影比赛唯一的一等奖,《感受名都》和夫人拍摄的另外的两幅作品获得优秀奖。惊喜之余,我给夫人说:那顿饭——值!
《摄影者戒》 2012年2月 济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数码摄影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积极的参与到摄影创作活动中来,在摄影中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为我们摄影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现在,不管是有什么大的活动,台前台后,场内场外,围满了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这对组织者来说或许感到很欣慰。但是,当看到有些摄影者不管不顾,端着相机满场乱窜,甚至影响了活动正常进行的时候,组织者也会感到很无奈。 元宵节期间我连续参加了两次大的文化活动,对一些摄影者的职业形象实在不敢恭维。第一次是年初九,在济南第三届民间艺术展示会上,几十名摄影者场地上下直忙活,干扰的表演都无法正常进行。只听工作人员一再高喊:各位摄影师们请退出场地,不要在场地内拍摄!我听着都脸红。第二次是正月十四上午在商河鼓子秧歌比赛场地上,百余名摄影师把现场围得严严实实,其中一些“忘我者”实在太不自觉,端着广角冲进比赛场地不管不顾地狂拍,连维持秩序的警察也不得不一再出面制止。看到这些真是替他们羞愧,拍了不到一半我干脆离开了。 其实,各位大师的摄影器材都很时髦,长枪短炮一应俱全,不论拍摄什么场面,完全可以更换不同的镜头去拍摄。尤其是拍摄人物,使用长焦镜头可以更自然的在不干扰表演者的情况下尽情的抓拍,何必端着广角镜头凑到人家脸前去拍摄呢。 无论什么职业都讲究职业道德,我想,我们摄影人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注意自己的职业形象。当你端着相机对准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身后还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已经被别人摄在眼里;当你被工作人员不点名地呼喊的时候,那是你已经被人家看的忍无可忍了;当你被警察扯着衣服驱逐出场地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超越了职业道德的底线了。 我在拍摄之余,抓拍了其中一些不雅的镜头,只希望当事者今后注意自己的形象,希望旁观者引以为戒。学摄影要先学职业道德,拍照片要先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要不管不顾,太“敬业”了。 多有得罪。看看引以为戒吧。 此文发表在2012年6月20日的《人民摄影报》
|